为推动科研创新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锚定区域需求与育人核心,以高质量课题研究赋能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8月30日,学院2025年高级别课题、2025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专项课题开题汇报会在建工校区一阶学术报告厅开展,以“区域服务+思政育人”双轮驱动,为学院科研与育人工作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汇报会由科研处负责人齐斌主持。
高级别课题“靶”向准:扎根新疆实际,破解区域发展关键难题
汇报会上,2项聚焦新疆区域发展的高级别课题率先破题,周丽娜(艾志刚)团队、赵云芳(张慧)团队均以“问题导向+技术赋能”为核心逻辑,以精准锚定地方需求的研究定位,展现科研服务地方的实践担当。《职业教育赋能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活态传承与创新研究》,深度剖析新疆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文化“保护难、传承弱、转化少”的现实困境。结合新疆特色产业升级痛点,构建传统聚落文化数字化活态传承路径,推动“技艺-产品-产业”转化,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城市更新背景下南疆适老化建筑改造设计数字化转型策略与实践研究》针对南疆老龄化现状及特殊需求与挑战,提出数字化转型策略设计,推广轻量化智能服务工具,用具体的研究设计与前期实践数据,生动展现了科研团队扎根新疆、助力地方发展的实践担当,也为后续课题深化提供了“需求-技术-落地”的清晰参照路径。

汇报过程中,各负责人逻辑清晰、数据详实,与现场评审就“课题成果转化路径”“研究难点突破方法”等细节深入交流。评审组围绕“课题与新疆地域需求的契合度”“技术方案的在地适用性”等展开深度提问,既充分肯定课题的“地域贴合度”与突出的“地方发展实用性”,尤其认可立足新疆实际、不搞“空泛研究”的思路;也针对性提出“细化研究内容和方法”“强化对地方现状调研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与地方的沟通交流,争取当地政策支持”“结合新疆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化需求细化技术推广分层策略”等优化建议,希望科研成果能更精准对接地方发展“痛点”,真正实现“靶心不散、实效落地”。现场学术研讨氛围浓厚,为课题后续推进指明了改进和完善方向。
思政专项课题“研”值再升级:聚焦高职痛点,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汇报环节, 6支思政专项课题团队紧扣高职教育特点,探索育人新路径,从课程创新、考核改革、素养培育等维度,探索思政育人,实现“思政+”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需精简,以下括弧内蓝色内容可删除)王静团队通过课本剧演绎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预期成果具有可参照性与可复制性,可用于课程改革与推广,)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提供创新范例;乔莉团队立足打通‘专业-思政-岗位’壁垒,(构建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的‘三链融合’模型,)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刘艳团队构建多元考核体系,(革新思政课考核,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提供鲜活范例),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任婷婷团队探索“习近平文化思想+美育育人”融合路径,(推动“文化润疆”与美育融合,)创新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模式;俞婷团队构建“五育融合”的学生管理实践框架,(打造具有新疆地域和职教特色的“五育沉浸式”品牌活动,)优化管理模式,提升育人实效;杨金露团队调研建筑类学生思想动态并制定引导策略,(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实施方案,)为学院决策提供可操作、可执行的制度化建议。专家针对各课题给出了具体评审意见。
此次开题的课题兼具“鲜明地域特色”与“精准育人导向”,既紧扣新疆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现实需求,又聚焦高职教育“技能培养+思想引领”的核心任务,是学院“科研服务地方、科研支撑育人”的生动实践。评审组一致认为课题研究要做到“三个紧扣”:一要紧扣区域实际,将研究与新疆发展痛点、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避免“脱离现实的理论研究”;二要紧扣育人根本,思政专项课题需扎根课堂教学与学生管理,切实解决高职学生思想引导、素养培育、就业导向等难题;三要紧扣成果转化,建立“课题-实践-应用”的闭环机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方案、实践项目、政策建议,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与学院发展。
此次开题汇报不仅是学院科研实力的集中展现,更是科研与育人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下一步,学院将持续跟踪课题进展,开展“课题中期检查”,推动课题研究出成果、见实效,以科研创新助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科研处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