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在自治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斩获佳绩,《“多元协同 三维融合”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双驱双环、双引双链:绿色智慧建管专业集群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与《“产教协同·四阶赋能·三链融合”——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创新与实践》三项成果均荣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为分享获奖经验、推动教学质量再提升,8月22日下午,我院举办教学成果奖经验分享交流会,两位获奖成果负责人为全院教师带来一场可借鉴,可参考的教学实践“操作指南”。

聚焦“申报与复盘”:拆解教学成果奖申报的“方法论”。《双驱双环、双引双链:绿色智慧建管专业集群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果负责人张英以《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的复盘与再思考》为题,从“申报准备-成果梳理-复盘反思”三个维度展开细致分享。
一是政策与历程先行,夯实申报基础。首先带领团队教师解读自治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文件,明确评审导向与核心要求;随后梳理申报全流程,从材料初稿撰写到多轮修改打磨,还原每个关键节点的推进策略。张英强调团队要多做头脑风暴,尽早做正向积累,形成可持续打造的方向。二是反向梳理成果,清晰呈现价值。采用“回顾式反向串接”法,从“解决了什么问题”倒推“做了什么实践”,先明确成果针对的“校企协同不深入、育人链条断裂”等教学痛点,实践教学体系的盲点问题等,再对应展示“双驱双环”育人机制的解决方案,同步呈现申报所需的成果总结、佐证材料等文件体系,让教师们直观理解成果梳理的逻辑。三是复盘与思考并重,锚定新起点。分享获奖后的复盘要点,从“厚积薄发,精准申报;校企协同,夯实根基;充电赋能,强化内功”三个方面剖析可优化空间;同时提出“获奖不是终点”的思考,建议教师们以成果为基础,持续跟踪行业动态,融入教学实践,推动育人模式迭代升级。
聚焦“实践与成效”:解析教学成果奖申报的“路径图”《“产教协同·四阶赋能·三链融合”——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创新与实践》成果负责人张军,则围绕“问题解决-模式创新-成效落地”,系统分享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是破局四大痛点,找准建设方向。针对“结构之困、师资之憾、师资之憾、素养之缺”四大问题,逐一拆解解决方案。以“产教协同”优化专业布局,对接设备类“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差异化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以“内培外引”建强双师队伍,提升教师实操能力。以“四阶赋能”(识岗、跟岗、轮岗、顶岗)设计实践路径,贴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精准对接”开展技术服务,聚焦区域建筑节能、智慧运维等需求提供支持,实现技术服务适配区域特色。二是突出三大创新,打造特色模式:重点阐述成果的核心创新点,一是构建“产教协同融合生态”,创新“需求对接、资源共享、创新反哺”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二是设计“四阶赋能”分层递进培养路径,实现从理论到岗位能力的无缝衔接;三是形成“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体系,将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教学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三是展示四大成效,彰显成果价值。用数据与案例呈现推广应用效果:在人才培养上,毕业生就业率及企业满意度稳步提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区域产业人才储备持续优化;在模式推广上,成立新疆建筑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标杆;在社会服务上,为地方提供技术支持与培训,解决当地就业实际难题;在职教改革上,产教服务模式被纳入教育部示范案例,形成可复制的“新疆经验”。
余冬贞副院长强调,两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的获得,既是两位教师团队多年深耕教学改革的成果,也是学院推进产教融合、提升育人质量的缩影,两位老师的分享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为我们呈现了高水平教学成果的生成路径。并对
参会教师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学方法,借鉴张英老师的“申报复盘思维”,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积累实践案例、梳理改革经验,为后续成果申报打好基础;二是明方向,参考张军老师的“实践创新路径”,紧扣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与区域需求,找准自身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三是促转化,将今天的分享经验转化为实际行动,推进教学改革,不满足于现有成果,持续探索育人新模式、新方法。(科研处2025.8.29)